文章分享

登革熱防治

登革熱防治
隨著國內本土登革熱疫情持續升溫,根據疾管署統計,登革熱本土病例今年累計2000多個病例中,又以台南市1700多例最多,而累計的10例重症病例中並已有2例死亡個案,範圍更是從南部擴及到台北(位於大同區)、新北、桃園、新竹等14縣市,本土病例數為近10年同期次高(僅次於2015年),全台病例數前兩名的台南及雲林。疾管署指出,登革熱疫情之所以飆高,主要原因在於近期持續高溫又經常降雨,導致環境中病媒蚊密度持續偏高,使得登革熱疫情升溫。究竟該如何對抗蚊蟲危機?本次中心和家長分享登革熱防治。

登革熱(Dengue fever)是一種由登革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這種病毒會經由蚊子傳播給人類。並且依據不同的血清型病毒,分為Ⅰ、Ⅱ、Ⅲ、Ⅳ四種型別,而每一型都具有能感染致病的能力。如果患者感染到某一型的登革病毒,就會對那一型的病毒具有終身免疫,但是對於其他型別的登革病毒僅具有短暫的免疫力(通常約為2-9個月之間),過了這段期間以後,還是有可能再感染其他型別。例如以前曾得到過第Ⅰ型登革熱,雖不會再得到第Ⅰ型登革熱,但之後仍有可能還會得到第Ⅱ、Ⅲ、Ⅳ型等三型的登革熱。臨床上重複感染不同型登革病毒,可引起宿主不同程度的反應,從輕微或不明顯的症狀,到發燒、出疹的典型登革熱,或出現嗜睡、躁動不安、肝臟腫大等警示徵象,甚至可能導致嚴重出血或嚴重器官損傷的登革熱重症。典型登革熱的潛伏期約為3至8天 ( 最長可達14天 ) 。
全球登革熱的好發地區,主要集中在熱帶、亞熱帶等有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分布的國家,但隨著全球化發展逐漸便利,各國之間相互流通及往返也趨於頻繁,自1980年代之後,登革熱也開始有向各國蔓延的趨勢,也逐漸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了。臺灣位於亞熱帶地區,像這樣有點熱、又有點溼的環境,正是蚊子最喜歡的生長環境,所以如果稍微不注意,很容易就會成為登革熱流行的地區。在西非也從森林中之雄蚊分離出登革病毒,顯示登革病毒在自然界可以經卵傳遞。但是這種垂直傳播循環在登革病毒的自然生態循環上到底占有多大份量則尚待評估。

感染登革熱時,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可引起宿主不同程度的反應,從輕微或不明顯的症狀,到發燒、出疹的典型登革熱,或出現嗜睡、躁動不安、肝臟腫大等警示徵象,甚至可能導致嚴重出血或嚴重器官損傷的登革熱重症。而典型登革熱的症狀則是會有突發性的高燒 ( ≧38℃ ) ,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及出疹等現象;然而,若是先後感染不同型別之登革病毒,有更高機率導致較嚴重的症狀,如果沒有及時就醫或治療,死亡率可以高達20%以上。

如何預防蚊蟲叮咬?
疾管署提醒,近期各地氣候持續炎熱且容易降雨,有利於病媒蚊孳生及疾病傳播,加上暑假期間民眾入出境、往來各地交流頻繁,各縣市均有登革熱流行風險,籲請民眾務必落實「巡、倒、清、刷」,巡視家戶內外周遭環境是否有積水處,將積水倒掉;儲水容器應每週至少刷洗容器壁一次,不用時請倒置或清除,減少病媒蚊孳生。此外,可穿著淺色長袖衣褲、身體裸露部位塗抹政府主管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蚊蟲忌避劑),避免蚊蟲叮咬。目前政府主管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依照所含安全有效化學成分的不同,分為三類,一類是含有diethyltoluamide/DEET(待乙妥/敵避)的防蚊藥劑,一類含有picaridin(派卡瑞丁),另一類含有IR3535(伊默克),這三類防蚊藥劑皆可有效達到防蚊效果。建議成人可選用DEET濃度≦50%的防蚊藥劑,而年齡兩個月以上的孩童,只建議使用DEET濃度為10%至30%的防蚊藥劑,且回到戶內後要清洗乾淨。另外,年齡兩個月以下的嬰兒,含有DEET、picaridin或IR3535成份之防蚊藥劑並不適用,建議使用外在遮蔽的方式(例如淺色長袖衣褲及蚊帳)防止蚊蟲叮咬。另外,含picaridin(派卡瑞丁)及IR3535(伊默克)的防蚊藥劑,依目前的產品許可證,僅適用於2歲以上孩童。不論使用哪一類防蚊藥劑,使用前均請閱讀使用說明書上的說明及注意事項。

疾管署呼籲近期有流行區活動史的民眾,如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等登革熱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活動史,也請醫師落實詢問TOCC,提高通報警覺,適時使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並請留意就診病患是否出現登革熱警示徵象,包括腹部疼痛及壓痛、持續性嘔吐、黏膜出血、嗜睡及躁動不安等,給予妥適醫療處置。登革熱相關資訊請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查閱,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2)洽詢。

引用: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https://www.cdc.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