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享

黃瑽寧:糖不會讓孩子High, 添加物才會!

黃瑽寧:糖不會讓孩子High, 添加物才會!

隨著孩子長大,在生活中難免會遇到正餐以外的食物,家長難免為此頭痛,該如何選擇零食?餅乾?糖果?會不會影響孩子健康? 本月中心分享此篇文章,提到了糖分及人工添加物的影響,也提醒家長在購買食物時,不妨多注意一下成分標示,讓家長了解孩子零食的挑選需如何注意,讓我們一起守護孩童健康。
 
家長大多不讓孩子吃糖,認為糖會讓其異常興奮,然而幾十年來研究證明:孩子情緒容易失控的原因,不是吃了甜食,而是甜食中的人工添加物。
很多人可能聽過高糖效應(sugar high)這個詞彙,意思是說孩子吃了甜食後,因為血糖飆升的影響,會開始跳上跳下、大聲嗆聲、動手動腳,變得異常興奮。口耳相傳的結果,讓很多家長無限上綱的認為,只要是甜的東西都不好,包括餅乾、糖醋料理、甚至台灣土產的超甜水果等等。但其實大家都搞錯對象了:讓孩子跳上跳下的元兇,並不是糖,而是食品添加物。
    文章開始之前,讓我先把結論寫清楚,免得最後造成誤解:首先,糖果、飲料、果汁,與不清楚原料的糕點,因為帶有許多額外單糖,以及非常多的人工色素、香精等添加物,既會造成肥胖蛀牙,又會讓情緒失控,是最糟糕選擇。而自己在家裡做的餅乾或糖醋料理,因為沒有人工添加物,所以只會有肥胖與蛀牙的風險(若是加糖好幾匙不手軟的話),但並不會引起孩子情緒失控。至於水果雖然甜,但世界上沒有任何大型研究證明「吃水果會引起肥胖與蛀牙」,反而很多研究發現吃水果好處多多,所以除糖尿病患者需要注意血糖之外,兒童是不用擔心的。

高糖效應迷思的由來
一九七三年美國兒科醫師凡高德(Benjamin Feingold)的研究發現,吃含有水楊酸、人工色素、與人工香精的食品,會讓兒童產生過動症狀。當時凡高德醫師把糖也歸類在一切人工添加物中,但經過媒體的報導,大家就開始認為讓孩子過動的原因,就只是額外添加糖惹的禍。這就是高糖效應(sugar high)這個詞的由來。但是就在一九九四年,美國范德比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的渥萊荷醫師(Mark Wolraich)做了一項很有意思的研究,他找了一群「號稱」吃糖就會抓狂的學齡兒童,分成三組,一組吃單純蔗糖,另兩組吃阿斯巴甜(aspartame)或糖精(saccharin),讓他們都吃得嘴甜甜,但只有一組是真的糖,另兩組是假的糖,隨後觀察他們的過動症狀。結果顯示,三組的過動行為比例,並沒有差別。也就是說:孩子吃完甜的,就算血糖升高,或者是所謂的反應性低血糖,恐怕都不是造成孩子情緒失控的原因。
添加物才是過動元兇
    如果不是糖,那麼孩子喝完飲料過high的原因,應該就指向食品添加物。食品添加物,包括食用色素與防腐劑,引發兒童過動症狀的研究,在過去這三十年其實並不少見。最有名的一篇,是二○○七年刺絡針(Lancet)所刊登一項,在平常沒有過動症狀、三到九歲兒童族群的研究,證實喝了含有食用色素或苯甲酸鈉防腐劑的飲料,都會強烈惡化孩子的過動症狀。奧勒崗健康與科學大學(Oregon Health and Science University)的學者,於二○一二年做了一項綜合整理,統計了多年來,共三十四篇食品添加物與過動症相關的研究。這三十多篇文獻並不容易分析,正如我們一般家庭所遇到的麻煩一樣,就是食品添加物太多種了,不容易把過動症狀歸因於單一種物質的影響。但總體來說,有過動症狀的兒童,經過減少攝取食品添加物的介入之後,有將近三三%會達到症狀的改善。

現在大部分人都能理解,孩子的暴衝與過動症狀,並不是單一因素所造成。包括遺傳、環境、心理發展、飲食、生活型態等等因素,都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單單飲食控制雖然無法解決所有的問題,但至少這是一項明確可控制的因子,家長與老師只要把關得當,並且以身作則,不吃零食不喝飲料,應該是最基本的育兒標準。

回到本文的重點,結論是:
一、吃含有食品添加物的糖果、零食、飲料,的確會增加孩子情緒失控機率。
二、自己親手做的餅乾與食物,若良好控制糖分使用,可以不用擔心孩子吃了過動,甚至還有安撫情緒的效果。
三、天然的水果可以盡量吃不需限制,除非是糖尿病患者。


文章摘自:小兒感染科 - 黃瑽寧 (親子天下雜誌98期 2018-03-01出刊)